“Z世代”就业观:青睐多元个性 不抱“铁饭碗”******
中新网海口1月11日电 (记者 张茜翼)随着新年来临,各地掀起招工热潮,海南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11日在海口启动,81家企业提供2000多个岗位。记者采访发现,“Z世代”成为招聘会上的主角,他们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择业多元个性。
投递简历,咨询岗位……“00后”陈丝现场与两家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但现在我想尝试更多可能,于是转行加入短视频行业。”陈丝说,从个人角度来说,她更看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能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
数字化网络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大量“Z世代”向社会流动,他们更青睐于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去选择接受就业。
2001年出生的沈从君此前经历了考研失利,然而她很快调整状态,加入了求职就业的“队伍”。“我首先考虑感兴趣的岗位,其次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沈从君说,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沟通协调能力是她的优势,大学期间多次去企业实习的经历,让她在面试时更有底气。
沈从君称,相比于“铁饭碗”,“Z世代”更追求工作体验,愿意把兴趣爱好变成工作,她身边的朋友通过在抖音和小红书上发短视频走红,从而获得可观收入。
海南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11日在海口启动。图为招聘会现场。 张茜翼 摄做自己热爱的事,正在成为许多“95后”的就业选择。海南24岁小伙云天泽在招聘会现场寻求文化传播公司的岗位。云天泽说,“现在大家都说年轻人喜欢‘躺平’,但是我身边的同龄人都很努力,不少都是‘斜杠青年’,业余时间主动学习,非常‘内卷’。”
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王丽喆在招聘中发现,“95后”更有主见,择业观更加个性化。“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更多机会看到新就业形态的兴起和发展,且更倾向于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职业融为一体。”
海南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11日在海口启动。现场开展“直播带岗”。 张茜翼 摄“‘Z世代’的思想更加自由开放,也为企业注入更多活力。”海南银达国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冼慧玲表示,“Z世代”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企业非常需要这样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
现场还有企业招聘负责人认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择业观也让企业重新审视,如何将企业文化、人文环境做优做好,给予员工尊重和成长空间,与年轻人共同探索职场新生态。(完)
青岛农业大学: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乡村振兴****** 近日,在青岛绿沃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草莓长势旺盛,红彤彤的果实点缀于绿叶之间。“得益于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研发的草莓超早熟栽培技术,我们的草莓上市早、品质好,回头客很多,供不应求。”青岛绿沃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均说。 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研发的草莓超早熟栽培技术获得青岛农业企业的一致好评。作为一所“农字号”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将创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以科技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小院加速农业科技落地 近日,在位于青岛莱西市店埠镇的胡萝卜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科技小院“院长”赵颖和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运肥、称重、撒肥……试验田里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赵颖是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名研二学生。去年研究生一入学,她就跟着导师在胡萝卜科技小院里开展研究,致力于胡萝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在科技小院里作研究,让我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了。在这里,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农户科学种田,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赵颖说。 赵颖的导师陈延玲是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以科技小院模式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博士毕业后,陈延玲回到本科母校青岛农业大学任职,也将科技小院模式带了回来。2019年7月,在陈延玲的推动下,胡萝卜科技小院在青岛莱西市店埠镇建成,入住小院的青岛农业大学师生针对胡萝卜生产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技术服务模式。 除了日常科研和实验工作,科技小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农户需求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普及。“我们通过田间党校、夜间培训等形式,对生产过程中痛点、难点进行技术培训。对于没有时间参加线下培训的农户,我们会通过短视频、科普传单等形式,把技术送到他们手上,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把当地的农民培养成‘土专家’。”陈延玲说。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不断开拓科技小院助农新阵地,派出师生团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推广科技服务“小院模式”。青岛农业大学陆续建成了胶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莱西玉米科技小院等,并承担了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等相关工作。 青岛农业大学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专攻的特色农产品项目,因地制宜开展技术示范和指导,服务农民需求,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引进及创新作物高产高效技术20余项,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2.8%,增效33.4%,增收20.4%。 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日前,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北张家寨子村农户张许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卖出了好价钱,2022年他们一家的收入达到60多万元。“多亏了青岛农业大学的‘葡萄专家’传经送宝,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张许山说。 张许山提到的“葡萄专家”,正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去年底,由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韩仲志担任团长,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青岛葡萄产业服务团成立,为葡萄种植提供科技指导服务。 “专家们经常到葡萄园来,从选种、育苗到结果、采摘,给予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张许山说,在广大果农的心里,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就是大伙儿种植葡萄的“主心骨”,是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这是青岛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国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建立起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特派员们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送去科技指导和服务。 “学校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已超过600名,服务区域覆盖山东省全域,辐射至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青海、重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介绍,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大会战行动计划,组建了20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由“单兵作战”向高水平的“团队作战”转变,由“服务农户技术”向“服务产业需求”转变。 “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科研优势,以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打通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链条,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刘新民说。(记者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刘 琨)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