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习近平如何讲故事?******
(近观中国·外交篇)面向世界,习近平如何讲故事?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面向世界,习近平如何讲故事?
作者 钟三屏
“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
2022年9月开启中亚之行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描绘撒马尔罕美景的故事。两国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从故事中扑面走来。
如果说外交是一门关于沟通的艺术,“讲故事”或许正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是故事的力量。
作为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习近平常常在出访的演讲里、在国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更多国家的人民听见中国的声音,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细数习近平在外交场合讲过的故事,不难发现,中外绵远悠长的交往历史是其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在海上交通枢纽新加坡,习近平谈起当地博物馆里的郑和宝船模型;
在佛教起源之地印度,习近平提及白马驮经的典故;
在丝绸之路上的伊朗,习近平说到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曾在此受到隆重接待。
……
资料图:“郑和宝船” 1:1比例复建船体。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许多国家都结下不解之缘,构成如今相知相识的共同记忆。无论是曾经的驼铃相闻,还是舟楫相望,过往的交流成为如今的故事,也构筑起未来的互动基础。
如何让文化背景迥异的听众听得懂中国人的讲述?
那些激发文化共鸣的故事,往往能让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正是习近平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的诀窍。
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习近平讲起同一时代的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与此同时,他也向在座英国听众介绍,“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
两位文学巨匠的同频共振,拉近了中国与英国的“文化距离”。
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习近平在谈及海明威和他笔下的《老人与海》时,还特别提起自己的一段轶事:“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三言两语,几段故事,习近平让听者感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并非文化中的“他者”。
面向世界讲述中国,习近平也常常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并多次讲到他自己或友人的故事。
在讲述中国的发展历程时,他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任何的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与他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村庄——梁家河的变化。
在一次外访中,习近平讲述自己在陕西梁家河当农民的时光,“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紧接着,他说起梁家河如今的变化,“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作为14亿多中国人民的领导人,在习近平向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复杂而深刻的中国今昔之变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还原为一处处生动的细节。
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当时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通过习近平的讲述,“梁家河”这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地名,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发生在这个中国陕北小村庄的故事,让舒尔茨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共通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谈笑间,在感动中,在回味深长的故事里,人们看到一个具体又可感的中国领导人,也看到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中国。
解读习近平讲故事,也为更多人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开启了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在这个格外需要交流与理解的时代,打动人心的故事,正在成为一门沟通中外的世界语言。(完)
意学者:全球治理面临挑战,“中国方案”务实践行多边主义******
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 题:意学者:全球治理面临挑战,“中国方案”务实践行多边主义
记者 陈彩霞 孟湘君
2022年,世界局势加速演变,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国际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势力不断抬头,2023年世界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新局?中国又如何以自身行动,继续担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意大利洛伦佐·梅迪奇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近日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2023年影响全球局势的变量众多,如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等因素,而多边主义的缺失,是影响整个国际关系走势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将以务实态度倡导各方平等对话,着眼于弥补全球治理缺失等问题。
“乌克兰危机是更大冲突的缩影”
当前,乌克兰危机仍在继续,和平谈判曙光难现。帕兰迪认为,乌克兰危机不是局部危机,而是俄罗斯与美国、北约等国之间更大冲突中的一部分。其根源是美国挑起的地缘政治对抗,背后目的,在于美国企图维护其全球霸主的单极国际秩序。
帕兰迪指出,当前,西方正在以“非常激进的”方式援助乌克兰,且没有公开任何合理和明确的未来路线图,更不会真诚地去寻求解决方案。因此,短时间看不到乌克兰危机结束的趋势。这场冲突,下个月不会结束,可能甚至2023年内,都难以结束。
虽然土耳其、中国等负责任的第三方国家,试图从中斡旋帮助解决这场危机,但能对局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直接对垒的俄乌双方。
“西方孤立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之外”
当前,欧洲和美国并未践行多边主义,拒绝俄罗斯的融入,导致全球治理存在缺陷,帕兰迪强调,美国无异于是在营造一个“新的冷战环境”。
帕兰迪强调,在强大的西方体系之外,世界其他国家正在增加相互依存度,并希望找到打破冷战思维的方法。但事实上,西方正采取孤立的方式发展。因此,环顾当今世界,帕兰迪指出,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孤立的西方,以及一体化程度加深的亚洲。
亚洲国家之间正不断呈现新的相互依存度和一体化进程,中印俄以一致对外、可持续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联系。如,在一些国际会议上,亚洲国家与拉丁美洲、非洲积极互动举行会谈。近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面也是如此,充分说明这种西方之外的一体化进程在转变和发展,而西方正在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新一体化进程之外。
“美国要首先摆脱对华冷战心态”
谈及大国关系发展趋势,帕兰迪认为,如果以华盛顿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改变自己的(冷战)思维和外交政策,支持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依存,根据新的世界力量平衡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像中美关系这种重要大国关系中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他指出,一方面,中国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意义重大的方式努力,以促进多边主义、各国相互尊重和实体经济合作。
然而,另一方面,美国却采用几近对抗、保护主义和滥用经济制裁的方式对待中国等国。因此,如果美国不能首先出发,摆脱这种冷战心态和封锁逻辑,中美关系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中国外交务实践行多边主义”
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先后会见德国、古巴、蒙古等国领导人,随后出席二十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两大峰会,并出席首届中海峰会,取得丰硕外交成果。
帕兰迪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和信号,显示出中国想要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想法和意愿,证明了中国正为践行多边主义而努力,不会歧视任何国家,正在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这些外交努力并不掺杂任何负面因素,主要是增进相互理解,从相互尊重出发,着眼于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各国发展差距和全球治理缺失等,这是中方的重要目标。
帕兰迪强调,2023年,如果中国能顺利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它将继续为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加强欧亚一体化做出努力,并再次为世界实体经济复苏与发展做出贡献。
帕兰迪认为,中国一直秉持务实态度,倡导与世界各国展开平等对话,帮助各国解决发展差距问题。中国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多认同,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事务时采用的“中国方案”。帕兰迪相信,这是帮助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关系实现“真正民主化的唯一途径”。(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